2023-11-08
近年mRNA技術的成功,已成為各國研發下世代醫療的新方向。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與宏碁公司施振榮創辦人今(8)日共同宣布雙方已簽署合作備忘錄,並各自提出「自動mRNA製程平台」及「預測腫瘤新抗原(neo-antigen)之AI模型」之技術,以共同發展個人化癌症疫苗。
2023-11-08
近年mRNA技術的成功,已成為各國研發下世代醫療的新方向。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與宏碁公司施振榮創辦人今(8)日共同宣布雙方已簽署合作備忘錄,並各自提出「自動mRNA製程平台」及「預測腫瘤新抗原(neo-antigen)之AI模型」之技術,以共同發展個人化癌症疫苗。
2023-10-14
全國科普迷引頸期盼的年度盛會——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Open House)參觀活動今(14)日正式開跑,打頭陣登場的「兒童科普日」吸引家庭同樂,親子攜手玩科學!即使偶有飄雨,逾70場科普活動仍場場爆滿,小朋友化身小小科學家,開箱實驗室、走讀生態、玩遊戲、讀繪本、彩繪地圖,在歡樂中探索中研知識迷宮,小朋友高呼「好好玩」!
2023-09-11
國內最具規模的科普饗宴即將來襲!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Open House)參觀活動邁入第26屆,因應臺灣少子化趨勢,向下扎根科學教育,今(112)年首度於10月14日(六)加碼舉辦「兒童科普日」,打造專屬學齡兒童的科學遊樂園;10月21日(六)「院區開放日」則持續瞄準國高中生、社會大眾。連續兩個週六,合計近300場科普活動,讓全國大小朋友皆能直擊研究現場,與科學家近距離接觸,展開知識大探索。活動官網(https://openhouse.sinica.edu.tw/)已於今(11)日正式上線。
2023-09-08
太平洋海流最強能源就在台灣?國際學者關注的特殊生物就在澎湖?抓住夏天的尾巴,一窺海洋的奧秘!中央研究院本(8)日在澎湖馬公高中舉辦第11場「中研講堂─跨縣市科普演講」。全場緊扣澎湖最著名的海洋特色,以「動物演化」和「黑潮發電」為題,吸引全校近千名師生齊聚一堂,聆聽研究人員分享最「海口味」的科研新發現。
2023-07-05
自然界的碳平衡主要由陸地及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呼吸,及分解作用所達成,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每年排出約360億公噸二氧化碳,嚴重破壞了自然界的碳平衡。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團隊及蔡明道院士團隊,發現一種增加海中藍綠菌光合作用的新方法,使藍綠菌吸收二氧化碳(稱為固碳)的速率增加約60%,為自然界的碳平衡研究開啟新契機。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6月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
2023-06-21
為什麼會再生的動物,再生速度總是跟受傷程度成正比?這是一個困擾生物學家超過250年的奇特現象。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陳振輝副研究員及物理研究所林耿慧副研究員組成跨領域團隊,發現斑馬魚利用「機械波」及時偵測受傷發生的位置,以調控相對應的傷口癒合和再生反應。此研究成果於今(112) 年6月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
2023-06-01
中央研究院今(1)日宣布與莫德納(ModernaTx)及莫德納台灣(Moderna Taiwan)簽署合作意向書,建立策略合作關係,雙方將結合研發與輔導資源,加速國內mRNA技術的發展,培育相關研究人才,並共同發起mRNA前瞻新創獎計畫,廣邀台灣優秀的研究團隊參與評選。
2023-05-17
原來臺灣的「麵包樹」不是麵包樹!快速電波爆的天文追蹤之旅為何?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連續四年響應國際博物館日,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四度攜手,將重磅研究成果化為線上科普展。在今(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當天,推出以「知綻識放」為主題,匯集國內30家研究機構、博物館、美術館等的35個線上展覽。
2023-05-04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5月4、5二日舉辦第三屆「招商暨人才與技術媒合會(DEMO DAY)」,今年聚焦「產業跨域」與「資源鏈結」雙主軸,吸引近50家生醫新創公司、學研團隊展出,逾500位海內外企業、投資者、創投、加速器及天使投資人共襄盛舉,並促成超過30組國際媒合會談。
2022-12-21
中央研究院今(21)日發布公告,即日起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唐堂院士正式接任本院生命科學組副院長,原副院長劉扶東院士於同日起卸任。